日前,科技部新發布了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等14個重點專項申報指南,截至目前已發布的2018年40個專項的指南內容,所有專項的項目課題數不超過836個,國撥總經費將近136.8億元。
其中“綠色建筑及建筑工業化”重點專項國撥經費總概算約3.2億元,擬安排7個技術方向,18項任務。
7個技術方向為:
1. 基礎數據系統和理論方法
2. 規劃設計方法與模式
3. 建筑節能與室內環境保障
4. 綠色建材
5. 綠色高性能生態結構體系
6. 建筑工業化
7. 建筑信息化
建筑工業化
建筑工程現場工業化建造集成平臺與裝備關鍵技術開發
研究內容:開發適用于超高層建筑現場施工平臺與模架、塔機一體的智能化大型集成組裝式平臺系統,包括平臺高承載力、模架復雜工況高適應性與系統的智能控制,實現超高層建筑的現場工業化建造;研究開發成型鋼筋的智能化加工與配送的關鍵技術及裝備,實現成型鋼筋的工業化加工,提高現場鋼筋安裝效率;研究開發與頂升模架一體化混凝土布料關鍵技術及裝備,包括泵管與布料機的快裝連接、混凝土布料機自動控制,提高現場混凝土澆筑效率和質量;研發用于設備與管線的模塊化裝配施工的裝備與關鍵技術;研發適合于工程現場的組裝式大型3D打印設備與3D打印技術,探索現代化的房屋建造方式。
項目申報指南
本重點專項圍繞“十三五”期間綠色建筑及建筑工業化領域科技需求,聚焦基礎數據系統和理論方法、規劃設計方法與模式、建筑節能與室內環境保障、綠色建材、綠色高性能生態結構體系、建筑工業化、建筑信息化等7個重點方向,設置了相關重點任務。
總體目標為:瞄準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需求,針對我國目前建筑領域全壽命過程的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和環保的共性關鍵問題,以提升建筑能效、品質和建設效率,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帶來的建筑行業新一輪技術變革機遇,通過基礎前沿、共性關鍵技術、集成示范和產業化全鏈條設計,加快研發綠色建筑及建筑工業化領域的下一代核心技術和產品,使我國在建筑節能、環境品質提升、工程建設效率和質量安全等關鍵環節的技術體系和產品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綠色建筑及建筑工業化實現規?;?、高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本專項執行期從2016年至2020年。按照分步實施、重點突出原則,2016、2017年度已經在基礎數據系統和理論方法等7個方面,針對綠色建筑后評估、建筑規劃設計新方法、建筑室內環境、近零能耗建筑、既有公共建筑高性能改造、綠色建材、高性能結構體系研究、工業化建筑設計施工等內容安排部署42個項目。2018年度,擬在規劃設計方法與模式等7個方面,針對綠色低碳發展技術路線圖、市縣規劃設計技術、既有城市住區及工業區功能提升、工業建筑環境保障與節能、智能結構體系、立式工業建筑體系等內容安排18項任務。
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確支持項目數,原則上只支持1項,僅在申報項目評審結果相近,技術路線明顯不同,可同時支持2項,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中期評估結果,再擇優繼續支持。國撥經費總概算約3.2億元,用于典型應用示范類項目中央財政資金不超過該專項中央財政資金總額的30%。
本項目指南要求以項目為單元組織申報,項目執行期3年。對于企業牽頭應用示范類和鼓勵產學研用聯合類任務,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于2:1。對典型應用示范類項目,要充分發揮地方和市場作用,強化產學研用緊密結合要求。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項目均應整體申報,須覆蓋相應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標。每個項目下設課題數不超過6個,所含單位數不超過15家。
鼓勵產學研用聯合申報,項目承擔單位有義務推動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項目示范鼓勵在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區域開展。
基礎數據系統和理論方法
民用建筑“四節一環保”大數據及數據獲取機制構建
研究內容:從大規模實際采集數據出發,定量給出我國民用建筑“四節一環保”(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環保)的實際狀況。確定數據獲取和表述的科學方法,并通過數據獲取過程檢驗和完善。研究大規模數據的不同獲取渠道,實現多渠道數據的相互校驗;研究數據更新與共享機制,建立持續進行動態數據的采集、分析和確認方法,形成我國民用建筑“四節一環保”基礎數據持續更新與共享機制。
考核指標:建立科學合理和完善的民用建筑“四節一環保”數據統計指標體系,建成持續采集和統計的建筑“四節一環保”數據平臺,并實現與國家建筑節能主管部門數據平臺的對接,實現穩定運行1年以上,形成年度動態采集和數據統計分析標準。大規模數據采集統計誤差不超過10%,并給出誤差分析的科學依據。數據層次為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包括:新建竣工建筑總量,建材使用量、建材生產過程能源消耗量,既有建筑拆除量,建筑用地使用狀況的變化,既有建筑運行能耗狀況、各類不同功能建筑分項用能狀況、用水狀況等。建成民用建筑實際狀況數據庫,并可持續穩定接收數據,實現可更新可共享;發布我國民用建筑實際狀況年度系列報告,報告應對各項實際狀況數據進行概括與分析。
研究我國城市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技術路線圖
研究內容:從我國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目標和對各類建筑的需求出發,結合我國的土地資源條件和建筑運行能耗總量以及碳排放總量控制,結合中外狀況對比,確定我國未來城鎮各類建筑的規??偭?。從我國能源總量規劃出發,綜合協調工業、交通和建筑各領域用能平衡狀況,確定我國未來建筑用能總量。基于建筑運行用能總量控制目標和未來城鎮各類建筑的規??偭?,確定我國城鎮各類建筑用能強度上限,制訂逐步實現建筑用能強度上限的技術路線和實施路徑。
考核指標:給出我國未來各類民用建筑的規模上限和發展路線。建立我國建筑碳排放總量模型,包括建材生產過程碳排放、運行和拆除過程碳排放。根據我國能耗總量控制目標給出我國建筑運行耗能總量控制目標。完成我國建筑四個用能分項(北方采暖、公共建筑、城鎮住宅、農村住宅)的強度控制目標和實施技術路線。將中國建筑用能與美國、歐洲、日本、印度進行對比分析,并說明其差異。建立中國建筑用能的定量分析模型,定量規劃中國建筑四個用能分項逐年用能總量和強度,以及可以實現這一目標的技術路線,并經國家行業主管部門認可。對四個用能分項的用能強度指標分別給出不少于10個已實現的實際案例,并以一個國家級新區的具體規劃作為案例對以上技術進行深入分析及應用。提出我國室內環境營造的基本理念和技術途徑,并針對給出不少于20個不同氣候、不同建筑類型長期實測建筑運行能耗數據案例分析。
建筑節能設計基礎參數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建立建筑節能設計用基礎參數的統計分析方法和標準;研究建立建筑節能用室內、室外設計計算參數和模擬分析氣象數據;研究更新建筑熱工設計、采暖通風與空調室外和室內設計計算參數;研究建筑節能設計基礎參數的應用方法和模式,建立成套支持我國建筑節能相關標準建設和工程應用的基礎數據;開發建立開放共享的建筑節能設計基礎數據平臺。
考核指標:室內、室外設計計算參數能覆蓋現有建筑節能設計相關標準,滿足氣候變化影響下的建筑能耗預測研究,可支撐我國建筑節能相關國家/行業標準的更新和完善;室外數據成果的覆蓋面不少于我國1000個縣級行政單位;室內數據應覆蓋全部5個建筑熱工設計分區,不少于20000組標準樣本組。申請獲得軟件著作權不少于10項;編制建筑節能基礎數據研究及應用技術導則不少于2部;標準數據成果在行業內實現公開發布,可在線查詢、實時計算和更新。
規劃設計方法與模式
城市新區規劃設計優化技術
研究內容:結合國家重點城市新區建設,研究城市新區發展規律和規劃設計的方法,研制綠色新區評價體系;提出我國城市新區人工環境與地區水系生態環境耦合的關鍵控制技術體系;研究城市新區能源規劃總體框架與操作步驟,研發城區組團內低碳生活的優化設計技術;研制城市新區碳排放核算、監測、模擬分析的智能化技術與工具;結合新區建設實踐,系統開展城市新區不同形態類型規劃設計的綠色評估,完成新區綠色技術的集成示范。
考核指標:建立衡量城市新區低碳發展戰略定位的科學指標、評估方法、規劃技術規程3部以上(送審稿)。針對實際建成區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國家級新區,建立城市新區動態監測評價體系,形成城市新區規劃基礎信息數據庫和綠色低碳運行指標動態監測數據庫,有效數據量超過1億條,并結合本項目示范新區進行實時動態監測示范。完成《綠色城市新區規劃評價體系》送審稿。完成2個以上城市新區建設規劃設計,建立2個以上碳排放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低碳城市新區示范項目。
縣域城鎮規劃設計優化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面向縣域城鎮人居治理戰略定位的理論與方法,建立縣域城鎮低碳規劃的約束性標準,發展以綠色低碳為引導的縣域城鎮戰略行動模式及其考核評價體系;研究適合于縣域技術水平的典型氣候區縣域人口資源環境生態承載力評價與監測的評估技術標準和預警方法體系;研究典型縣域(人口密集區、風景旅游區等)低碳化發展的城鎮布局模式和農村居民點優化布局與管控技術;研究基于生產生活圈的縣域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模式、適宜于城鎮低碳交通與能源設施的規劃設計優化技術;研究縣域城鎮規劃本土經驗科學化的理論與方法,傳承優秀鄉土文化與風貌,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設計技術集成與示范。
考核指標:建立衡量縣域城鎮低碳發展戰略定位的科學指標、評估方法、規劃技術規程。開發不同氣候區縣域人口資源環境生態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和測算模型,編制相應的計算機軟件2套以上。制定以低碳發展為目標的縣域城鎮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計技術標準2套以上。編制以低碳為目標的縣域城鎮規劃設計相關設計導則不少于3套。在西南山區、黃土高原、江南水鄉等典型縣域開展規劃設計工程示范不少于 3 項,碳排放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既有城市住區功能提升與改造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既有老舊城市住區的規劃與美化更新、停車設施與淺層地下空間升級改造技術;研究既有城市住區歷史建筑修繕保護技術;既有城市住區能源系統升級改造技術;既有城市住區管網升級換代技術;既有城市住區海綿化升級改造技術;既有城市住區功能設施的智慧化和健康化升級改造技術;選擇典型城市住區進行功能提升與改造技術集成與示范
。
考核指標: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城市住區更新與綠色建筑性能模擬工具6套;建立3套城市住區更新規劃與建筑綠色化設計新方法和技術標準體系,并編制導則或標準不少于3項;開展5個2平方公里規模以上綠色低碳區或健康城區示范,碳排放強度降低20%,健康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完成5個既有居住區環境品質和基礎設施綜合改造示范;完成5個地域性、文脈傳承和氣候適應優先的綠色建筑示范工程,示范項目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標準》同氣候區同類建筑能耗的引導值降低10%,室內環境品質達到國際水平優級以上,可再循環材料利用率超過10%。
既有城市工業區功能提升與改造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城市既有工業區功能轉型、環境安全、土地價值提升的診斷評估技術與策劃方法;研究城市既有工業區低影響開發、能源優化配置、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信息化升級的綠色關鍵技術;研究既有工業區地下增層、共同管溝、停車設施等淺層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升級改造技術及規劃設計方法;研究城市既有工業區功能提升與改造的模式、綠色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選擇典型工業區進行功能提升與改造技術集成與示范。
考核指標:提出城市既有工業區功能提升與改造相應的策劃、規劃和設計等一整套技術方法,形成導則或標準(送審稿)不少于3項;研發城市既有工業區功能提升技術和評價診斷方法;申請/獲得專利不少于5項,形成相關分析工具不少于3項;開展5個2平方公里規模以上綠色低碳工業區示范,碳排放強度降低20%;完成城市既有工業區功能提升與改造示范工程5項,示范工程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標準》同氣候區同類建筑能耗的引導值降低10%,可再循環材料使用率超過10%。
此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